行政干預“互聯網+”或致“互聯網-”
2015年 / 03月10日
如果通過行政手段“+”上去,其實不是真正的“互聯網+”,很可能導致“互聯網-”。
大部分人都是用著工業2.0的思維,還沒有經歷3.0,就去想4 .0的事情。
無論一個多小的現象,有多個來源的數據去驗證它時,就是大數據;反之,如果僅來自單一渠道,無論數據的數量多大,也只是小數據。
南都訊 記者涂峰 “互聯網+”、“工業4.0”以及“DT時代”等,這些略顯時髦的概念,卻日益成為中國當下經濟社會中最火熱的詞匯。近日,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創業管理服務機構飛馬旅創始人、CEO袁岳做客由南方都市報主辦的南都公眾論壇,解讀這些概念背后的具體價值,并結合他個人理解,談及對產業發展的擔憂。
“互聯網+”要尊重市場選擇
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一時間,“互聯網+”概念驟然升溫。
袁岳認為,概念中“互聯網+”的價值在于,當今各行各業都要高度信息化,高度移動互聯網化,這就是未來的產業方向。
他也擔憂,由于政策的風向與人為的因素,在未來,全國各地打著“互聯網+”名頭的項目會一哄而上,造成政策的負面作用。比如,在沒有“政策保護”下,一般企業在市場環境中會優勝劣汰,但進入“互聯網+”中心后,可能會被“保護”起來,不讓其倒下,“一旦有企業倒下,可能被視作當地工作沒有做好。”如果這樣,保護性政策會導致一批不死不活的“僵尸企業”,有悖于“快生、快長、快死”的互聯網企業特點。
企業實施“互聯網+”的計劃中,袁岳列入若干企業的例子。他說,海爾公司是通過內部組織調整,實現“互聯網+”;美的公司是通過借助外部技術,如與小米合作等方式,實現“互聯網+”;格力公司則是通過堅持自身優勢,通過技術研發,實現“互聯網+”。
“這些都是企業在‘互聯網+’時代下市場化的自身選擇,并不是在某些政府部門統一安排下的結果。”他說。
袁岳強調,如果通過行政手段“+”上去,其實不是真正的“互聯網+”,很可能導致“互聯網-”。
當下工業4 .0基礎不成熟
如何看待目前中國市場上熱度很高的“工業4.0”概念,袁岳冷靜地提醒道,“大部分人都是用著工業2.0的思維,還沒有經歷3.0,就去想4.0的事情。”
什么是從工業1.0升級到4.0呢?袁岳通俗表示,工業1.0,相當于溫州地區小作坊;工業2.0,相當于規模化的工廠生產;工業3.0,類似目前小米公司的模式,通過與消費者充分交互,來完成產品設計,滿足消費者的真實需要。
“工業3.0關鍵在于重視消費者,生產環節仍停留在2.0。”他解釋,進入工業3.0后,企業就會發現生產環節太長,無法滿足互聯網“短平快”的要求。工業4.0時代下,可以解決生產環節和制模環節的在線化、交互化,即商業全流程的互聯網化。
袁岳分析,目前,中國市場上共有2200多萬個品類的產品,能滿足工業3.0要求的產品不到50個,但全國上下卻都在講工業4.0。
“這就好比連幼兒園還沒有讀完,就開始討論研一的課程。”他說,如果沒有工業3.0的基礎,建工業4 .0就是“空中樓閣”,不通過與消費者充分地交互,無法精準地反映市場需求,根本談不上“工業4.0”。
袁岳舉了一個通俗例子,好比市場只有一個制造飛機發動機的廠家,但其他的全是一幫開拖拉機的。“把飛機發動機放在拖拉機上,能飛嗎?”他反問。
決策與執行都應基于數據
“現在我們投哪家公司,首先會說,拿數據說話!”袁岳說,在D T(D ataT echnology)時代,各種政府的管理決策和企業的商業決策都應基于數據。
大數據在當下已是一個非常時髦的概念,但袁岳認為,很少人談到為什么要用大數據。
他解釋,無論一個多小的現象,有多個來源的數據去驗證它時,就是大數據;反之,如果僅來自單一渠道,無論數據的數量多大,也只是小數據。
袁岳表示,D T時代中,對社會認知的深入性、精準度,要依靠更加細致、更加多面的數據調查。數據就是提高政府、企業以及個人決策的精準性和執行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