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放飛中國紀錄片產業化的翅膀
2015年 / 03月18日
近日,前央視主持人柴靜所制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在上線當天播放量破億,其有關霧霾的問題引發多方在互聯網上廣泛討論和爭吵。
霧霾熱度尚未冷卻,在大洋彼岸的英國,紀錄片又闖禍了。BBC印度強奸案紀錄片《印度的女兒》引起了印度的分裂,遭到當地政府的強烈抵制,BBC不得已收斂了自己用“言論自由”當擋箭牌傲慢態度,被迫撤下在YouTube的視頻。
短短兩部紀錄片竟能造成如此轟動效果,即使之前有《舌尖上的中國》做鋪墊,但也著實令中國的觀眾極為震驚,紀錄片在這里只是一個陽春白雪的邊緣行業。
這也就不難理解,在3月17日于廈門開幕的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上,優酷、鳳凰視頻和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的趨之若鶩,其相關高層也將會在論壇上發言。而且一直力推紀錄片的鳳凰視頻也將在此次大會上開啟“創·記錄”行動,推動紀錄片產業化運作。真可謂世易時移,在去年,只有央視紀錄片頻道等傳統電視臺高調參與其中。
視頻網站對紀錄片領域的發力在去年下半年可見一斑。在2014年末的騰訊內容推介會上,騰訊視頻已將紀錄片大戶FOX旗下的“國家地理頻道”收入囊中,宣布“聯合出品、海外發行”。2014年,鳳凰視頻第三屆“紀錄片頒獎大會”組建了自開啟以來最豪華的評選團隊,也頒出了最多的獎項。優酷力推的戶外真人紀錄片欄目《侶行》第二季的總播放量已經達到了4.3億次,并且已經開始了商業化的腳步。
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回顧網絡視頻行業這幾年,大佬們真可謂嚴格秉著互聯網投資的思維進行斗爭,“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過一個”。從UGC、獨播劇、自制劇、美劇到綜藝以及被廣電總局閹割過多次的OTT,任何可能吸引觀眾注意力苗頭的產品形態,資金和人力就蜂擁而上。劇集的版權,獨播的費用被生生的炒高了好幾個檔次。除去幾個二線網站賣身,到目前為止,在行業一線依舊沒有形成一個強弱明顯的局面。
在中國熙熙攘攘的網絡視頻領域里,紀錄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仍是一片人煙稀少的新戰場?,F在看來,這并不是一個不毛之地。鳳凰新媒體高級副總裁劉書認為,
“網絡視頻的高速發展,政策扶持力度,以及不斷涌現出的精英,都令我們真正感受到紀錄片正在蓬勃發展的氣息。”
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上一屆舉辦地點在中國成都,之所以連續兩次特別選在中國內地召開,主辦方官方聲明,旨在從提案,開拍到制作幫助中國的紀錄片從業者,并開辟國際紀錄片市場的新領地,為國際預售和成片銷售帶來良好商機。這一方面說明中國的紀錄片行業在融資和內容制作和銷售水平還有待提高,同時也說明中國仍是一塊紀錄片尚未深耕的處女地,市場前景廣闊。
在3月13日剛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報告》中提到:2014年在網絡視頻領域,在所統計的17家視頻網站共播出紀錄片約1萬部,全網總點擊量僅為153億,不到全網視頻點擊總量1%。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課題組在《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48%的公眾不知道紀錄片,28%的公眾近半年內沒看過紀錄片;有四分之一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的觀眾并不知道它是紀錄片,甚至把它歸為電視節目、電視劇或者電影。顯然,與新聞、電視劇和娛樂節目相比,公眾對紀錄片的實際認知還有待提高,但也同時說明紀錄片有著相當大的增長空間。
紀錄片雖然是“窄眾”產品,但它無論對現在還是歷史的影響都是空前的。尤其是處于變革期的中國,正在各個領域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更需要記錄。而且紀錄片定位的高端,流量的價值更高,蘊含的商業利益更大?!耙霃V告和付費平臺”,是尚在搜狐時的劉春渴望探索出路徑。
對高端受眾的覬覦,《舌尖》和《侶行》的爆發,柴靜的《穹頂之下》讓各位視頻大佬將拋棄最后一點對紀錄片的疑惑。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敝抢o錄片導演顧茲曼的這句話在全世界廣為流傳。國家對于“現代史書”紀錄片也從未放松過,在2011-2012年國家開通了央視紀錄片,上海紀實等頻道,又相繼出臺了季度推優、年度評優扶持、題材公告等一系列鼓勵政策舉措。隨后在2014年,廣電總局又出臺規定,按周計算,平均每天6:00—次日1:00之間,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鐘國產紀錄片。
但靠政策推動的效果卻不那么盡如人意。著名紀錄片學者張同道在《文藝報》撰文指出:2014年,中國紀錄片電視臺首播量為18000小時,與2013年相比,首播量并未增加。2013年廣電總局限娛令所規定的衛視頻道紀錄片播出時間大多被重播節目填充起來,且主要分布于垃圾時段。
一系列的刺激政策確實令記錄品制作人看到了隱隱的曙光,但在如今能夠聽到名字的紀錄片多是體制內作品,內容也多以弘揚主旋律,宣傳為主的風格?!懊耖g紀錄片從中獲得的營養太有限,擴大主流媒體需求并沒有令整個市場達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效果?!币晃婚L期關注紀錄片的媒體人如是說道。
“要破解紀錄片的困局,我們必須得把這一行業變成一個產業,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推動中間的各個環節的發展。”劉書說。
紀錄片在中國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到目前為止卻仍是小打小鬧,廣為人知的作品屈指可數,要想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于紀錄片來講,互聯網時代更適應“最好”來形容。土豆總裁楊偉東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真正能夠影響整個行業格局的,還是電視臺和紀錄片公司,新媒體可助力,不會改變紀錄片在中國發展的方向?!钡蚁胨e了。在“互聯網+”已經被《政府工作報告》提上議程的現在,幾乎所有行業都把互聯網當作了口頭禪,紀錄片也不例外。乘著這條劈風斬浪的大船,它重獲新生時間不遠了。
互聯網讓資金不再是紀錄片從業者最大的阻礙。中國乃至世界民間紀錄片行業一直不缺乏優秀的制作人和內容,缺的是資金。2014奧斯卡短紀錄片獎的制片人尼古拉斯·里德以親身經歷舉例,原來他的作品不被看好,沒有機構和人支持,他身為制片人,對影片前期的融資之難非常感慨,想盡辦法。里德的徒弟也就是《侶行》主人公剛開始為了旅行變賣了全部的家產。融資是民間紀錄片一直以來最大的難題,耗資1.3億元拍攝《我的抗戰》的崔永元對此也無可奈何,他笑言,做紀錄片沒有人愿意主動投資,所有資金都是自己一點點籌到的。
但尼古拉斯·里德最終通過互聯網他最終上傳影片到Youtube,再由Facebook、推特等互聯網平臺的分享和傳播,受到廣大網民的喜愛,獲得了不菲融資,使其能得以繼續做出更好的片子。同樣的方式,《侶行》主人公將旅行中拍攝的短片上傳到互聯網上之后,得到了觀眾的認可,獲得了優酷的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令其夢想得以完成。
但能取得這樣成績畢竟是一個小概率事件。隨著優酷,鳳凰視頻,和愛奇藝等網站對紀錄片的加大重視和投入,以及如今”人不傻錢多不知往哪給錢“的投資環境,還算新興產業的紀錄片產業化的第一步應該不會太難走。我們可以參考自制劇,在2014年,優酷在自制劇上投資3億元,對于自制劇《盜墓筆記》,愛奇藝以每集500萬元的高成本投入,搜狐視頻正在聯合韓國KBS拍攝的電視劇投資規模超過2300萬元。對于品牌價值較高,并已經嶄露頭角的紀錄片來講,優秀的制作人獲得不菲投資已經不是什么大問題?!案鶕﨎BC,2011-2012年報,它的2012年度收入總共有大約51億英鎊,投入紀錄片拍攝的費用總共將近27億英鎊。這是BBC紀錄片如此成功的秘籍。資金卡不住我們咽喉,市場繁榮在即。”一位紀錄片獨立制作人如此說到。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互聯網時代,優質的內容也需要優質的渠道作支撐,但記錄片作為“陽春白雪”之物,或因為題材或資質問題一直被優質渠道所拒絕?!段业目箲稹房倢а菰H舯硎荆捎趪a紀錄片沒有收視率,各大電視臺均拒絕播出,因此只能在各地組織看片。傳統時代,電視屏幕才是主要流量大戶,但在互聯網這個由大大小小渠道構成的環境里,傳統媒體的重要性已經不復當年,優質的內容必定不會受到渠道所困擾。
搜狐視頻聯合崔永元推出紀錄片《我的抗戰》,網絡熱播后在86家地方電視臺播出,獲得不菲的收視率和廣泛的影響力。2014年3月,《侶行》劇場版成功登上CCTV-1黃金時段,成為典型的反輸央視的互聯網紀錄片欄目。甚至電視臺已經主動向新媒體靠攏,江蘇衛視與鳳凰視頻合作推出了《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大型紀錄片,流量輕松破千萬。這樣的渠道不僅只是視頻網站,微信公眾號“一條”已拍攝短紀錄片為主,短短15天粉絲達到一百萬,這不只是營銷的魅力,這證明互聯網給予了紀錄片更廣泛更優質的渠道,不必再單純依賴傳統電視臺。
“要想賺錢就別來搞這個?!敝跎弦粋€從事紀錄片行業的網友在第一天上班的時候,制作人曾對他講。任何一個行業都是趨利性的,要讓記錄片產業化,只是解決生存問題是不夠的。在一直活在生存線上的紀錄片行業來講,盈利是不可想象的。與國外動輒上百萬的版權費用,上億的票房相比,在《甄嬛傳》一集95萬元的2012年,電視臺紀錄片購買價格為300—500元一分鐘,雖然比11年的100元好太多,但要靠這個來賺錢仍是天方夜譚。某些才華出眾的獨立制作人為了尋求國際資金支持而甚至“劍走偏鋒” , 迎合海外某種獵奇心理, 醉心于拍攝邊緣題材。如若不能盈利,記錄片始終只是止步于“事業”。
互聯網則賦予了紀錄片結合內容本身衍生出的需求來實現創收的能力。一部同時具備聲音,畫面和文字長達幾十個小時的現實主義作品,影響觀眾的情緒,思想甚至生活方式并不是個難事,在不影響內容的前提下,我們很容易能從中找到適合自身的盈利模式。
“看到一半我就下單買了400多元的東西了?!薄渡嗉狻返谝患竟澞孔呒t后,在網上按圖索驥購買相關食材的粉絲,一周內就涌現了近600萬人。第二季,這些吃貨們早早就成了電商們營銷的直接購買力。天貓商城旗下的天貓食品,更是成為《舌尖2》獨家合作平臺,同步首發每期節目中的食材和美食菜譜。有人不禁要發問,美食紀錄片由于自身的內容特性進行增值有獨特的優勢,不具有普適性,真的是這樣嗎?
2014年《侶行》建立了會員制度,組織粉絲結伴旅行。在衍生品方面《侶行》兩冊圖書共銷售15萬本。《侶行》在2014年還建立了校園演講品牌“趁年輕,去遠行”,目前已走進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以及臺灣政治大學等知名高校。在這之中,我們能夠看到的就已經有了三種不同的盈利模式,完全不同于《舌尖》。
可以預料到,盈利這個最終環節或許也會被愈發激烈的“互聯網+”解決掉,如果整條產業鏈打通,紀錄片煥發出勃勃生機,真正走向國際化的腳步將會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