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讓農民乘好這班車
2015年 / 04月24日
●在網上銷售農產品,遠不是買臺電腦、拉根網線那么簡單,從道路、網絡的硬件配套,到營銷技巧、質量監管等軟件維護,還有很多問題待解
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去外地出差,總忘不了買些當地的土特產回來。
那時候,物流業還不發達,吃的用的大都是本地貨。如果你家在西北,想吃生猛海鮮,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樣,家居嶺南,想不時品嘗煙臺的蘋果秦嶺的獼猴桃,也是奢望。
現在,有了網購,足不出戶就能把天南海北的美食吃個遍。有位朋友喜歡吃零食,他喜滋滋告訴我:從秋到冬,大興安嶺的大榛子和開口大松子,家里就沒斷過;這不,春天一到,云南的玫瑰鮮花餅、新上市的西湖龍井,快遞小哥又送上門了。
互聯網,不僅給廣大消費者帶來方便,也讓那些“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特色農副產品有了展露姿容的舞臺。多年來,農產品“賣難”一直困擾著農民。而今,農民與網絡“結親”,“賣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以浙江臨安的山核桃為例,過去盡管名頭很響,但由于山核桃不耐儲存、過了季節易霉變,經常是豐收果變成了“窩心果”。隨著互聯網開進農家,臨安每10顆山核桃有5顆半通過網店賣了出去,銷路好了,價格也比以前提高了兩成多。
互聯網與傳統農業跨界融合,生產與消費得以充分對接,既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精確與高效,也使潛在的消費需求得到釋放,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電子商務的交易總額達到13萬億元,10年增長了10倍。這意味著,加快傳統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勢在必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
那么,怎樣才能讓農民乘好“互聯網+”這班車?
其實,在網上銷售農產品,遠不是買一臺電腦、拉一根網線那么簡單。網店怎么開,圖片怎么拍,訂單、物流怎么安排,網店信譽怎么維護,知名度怎么提升等,要做的事一大堆,這里面牽涉到營銷技巧、廣告策略等方方面面的知識與技能。單靠農民自己摸索,確實有一定難度。
與農村網店配套的有關基礎設施也很重要。訂單可以從網上傳遞,但貨物送到顧客手里,卻需要不折不扣地越過千山萬水。跟城市相比,農村的道路運輸不發達,網店散落不集中,物流配送也沒那么方便。這些環節,都會影響到農產品網店的生存。
有這么一則新聞:四川金陽縣生產的魔芋和羊肉很有名,當地一位叫李勇明的大學畢業生有感于農民銷售難,湊了2萬多元開了家網店。誰知,沒過多久就關張了:魔芋和羊肉不方便郵寄,也不方便保存。而這里山路崎嶇,別說村級公路,就是縣級公路都很爛。
再有,按傳統的銷售方式,果蔬、活禽等農產品進入市場,會由工商部門或者檢疫部門檢驗把關。而網上銷售,誰來把關?網上銷售的最大特點是省去了中間環節,由農民直接將產品打包,通過快遞配送到消費者手中。對這一過程的監管目前還是空白。
只有這些問題都得到了妥善解決,電子商務才能悠然進駐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