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如何才能改造醫療行業,吹散莆田系陰霾?
2016年 / 05月10日
華燈初上時,環路上堵得水泄不通。路邊的霓虹開始閃亮,間或著跳出:XX不孕不育醫院、XX男科醫院、XX醫療美容醫院。它們所在的地段,二手房每平米都要七八萬。
曙光乍現時,京城某著名公立醫院門口,被搬著板凳排隊的人群堵得水泄不通。四十多歲的女人,十幾年求子無果,眼角額頭的皺紋深處折疊了無盡苦難。她們從鄉鎮診所到縣城醫院沒得到結論,就到各種報紙電視上見過的專科醫院。遇人不淑的,進去就被扣住各種檢查,被做了莫名其妙的手術,到最后花光了家里十幾萬的積蓄,只剩下千瘡百孔的身體。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直到有一天,我們無法漠視。
魏則西事件發生已然一周,這次,沒有像大家預期的逐步淡化,倒是慢慢在發酵演化。這其中有導戲的,演戲的,當然大部分是看戲的。在這場戲收場之前,我來做個旁白,聊聊里面的一些商業邏輯。
應該全面禁止盈利性醫療嗎?
很有意思,經濟周期上行的時候,投資人們爭論什么是風口和賽道。經濟周期下行的時候,大家往往撥開迷霧在尋找什么是抗風險穩增長的行業,這其中,談論最多的是醫療、教育和娛樂。
生老病死是人間第一大事,誰也不敢開玩笑。很多理想主義人士一直呼吁應該全面禁止盈利性醫療。我不敢茍同,且不從政府職能和道德標準方面評價,單從商業角度來談談。
中國有多少家醫院?在衛計委的官方統計數據里,各級醫院一共2萬6千多家。在這么多醫院里,公立和私立的比例大約是1:1。更有意思的是,公立醫院每年減少幾十家,私立醫院每年新增一千多家。這些還都是官方認定許可的,更不要提大量邊緣的民營診所之流。能有這么多私立醫院蓬勃發展,必定是在巨大的供需缺口壓力下應運而生。
舉幾個例子,看看民營醫療的行業典型:
1. “蕓蕓眾生層”:重服務輕醫療
這類最典型的代表是醫美和產科,其民營醫院比例最高。這類醫院更多與服務水準以及用戶體驗高度相關,醫療本質相對輕量級。類比另外一個場景,去理發的時候,技師水準當然很關鍵,但是小工服務和店面環境等因素還是會影響消費決策。
同樣的,你很難想象公立醫院如何事無巨細地滿足各類用戶需求。于是,大量的民營醫院涌入并且迅速分級占領市場,解決了供給效率問題。
2.“隱形巨人層”:高頻次標準化
這類最典型的代表是婦科、男科、皮膚科、肛腸科,其民營醫院比例也很高。根據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病種發病率特點,這些專科絕對是高頻次品種,而診療也相對標準化。同時,此類病種恰恰多是難言之隱,病人即便有心有力尋找到了公立醫院的門診,也很難在嘈雜開放無隱私的環境下毫無障礙地接受診斷和治療。
舉個例子,根據官方樂觀統計,育齡人群中有10%左右比例的人有生育障礙,那每年要有多少人需要接受不孕不育治療和輔助生育手段?很難想象公立體系在短期內可以彌補這個缺口。
3.“坑蒙拐騙層”:信息不對稱
這類最典型的代表是腫瘤、免疫等各類疑難雜癥。說到這里,便是最糾結最感嘆的部分。老百姓攤上這樣的疾病,即便砸鍋賣鐵尋遍大江南北也要嘗試所有的仙丹妙藥。礙于醫療極高的知識門檻以及中醫西醫平行體系之爭,患者難免會無法理性判斷而病急亂投醫。沒有兩把刷子的民營醫院往往是不敢亂碰這類高風險專科的,但恰恰是公立醫院的承包體制助了一臂之力。
有了這樣的聲譽背書,騙取信任就格外容易,況且治不好也是在病人預期以內。在這條窮途末路上,就有一批又一批的騙子打著各種幌子神出鬼沒。
盈利性醫療機構和渠道牢不可破的共生關系
既然是做生意,哪怕是醫療行業,我們也在談for profit。“廣攬八方客,誠邀四海賓”。誰有本事有能耐獲得客戶,誰才能談論營收,這是決定成敗的第一要素。在互聯網時代之前,各類傳統媒體是醫院宣傳的必爭之地。我們看過各種電線桿傳單、公交站廣告牌、報紙雜志整版的軟文硬廣,乃至有一度時間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深夜檔也全被攻陷。我們不禁就在問,是誰這么舍得花錢,到底能不能賺回來呢?
私立醫院和公立醫院說到底是搶奪病患資源的,而且有能力賺到大量鈔票。在世界各國醫療支出結構里,歐洲國家的基本醫保可以覆蓋80%,美國的基本醫保覆蓋50%(但是商業保險覆蓋30%),唯獨中國基本醫保覆蓋也只有55%,但個人支出達到40%。中國老百姓在無奈或者自愿的情況下,在醫療上有極高的支付能力,這是在中國商業保險尚不健全的情況下支撐私立醫療盈利模式的基礎。
在自建品牌和承包科室的比較之下,后者顯然是更加隱形輕巧。這就好像前些年高校大規模擴招的東風下,各個大學都開始建二級學院且完全承包給民營公司運營。那些二級學院拿著學籍指標和名校招牌自主招生,學費自然是數倍高于本校水平。而醫院科室承包更加靈活,往往只簽一兩年的合同,做不起來及時撤退,經營好的持續滾動,可能明面上的承包費才幾百萬,但是年流水可以過億,且極度節約資本性支出和固定成本。
民營醫療的毛利有多高?不夸張的說,一半甚至更高是有的。這部分錢也不是白拿的,必須持續不停地投入到各類市場營銷手段上用來獲客,不然就沒有辦法維持短期內拉來的non-organic traffic。畢竟它們沒有百年醫學院根基或者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名聲,而且高度同質化的充分競爭也讓他們的日子并不好過。搜索引擎也好、門戶網站也好、地推網絡也好,反正這錢是剩不下多少的,已然形成了納什均衡。
于是盈利性醫療機構和渠道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共生關系:一方面只有民營醫療有能力有意愿支付高額渠道費用,渠道靠他們養活;另一方面,只有不停的砸錢獲客才能有生意,民營醫院被牢牢綁架。
互聯網改造醫療行業的出路
投資圈有個特別有意思的梗: 投醫療的不懂互聯網,投互聯網的不懂醫療。搞的楚河漢界似的,各守一攤對看好戲。
五年前,我們把互聯網簡單看作各類內容、產品、服務傳播的渠道。在互聯網和其他傳統媒體的價差還存在套利空間的時候,這真真是個快速打天下、積累客戶基礎的好時機。時至今日,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互聯網不再是廉價渠道。但是用戶已經被養懶養刁,能在線上實現的就不到線下解決。
互聯網改變了許多行業,大家也都期待它能改變最難搞的醫療行業,哪怕是部分改變。眾多的在線醫療服務創業公司涌現,在短短幾年已經形成一股力量。這股力量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打法,先從外圍各方面逐步攻破,比如評價體系、知識傳播、溝通工具、關系管理等等。我們必須承認,現有體制下,有一些核心的醫療業務互聯網還不能做。但傳統的醫療體系正在被影響被推動,線上和線下早晚是要走到一起的。
經常聽到在線醫療公司的創業者說要做某細分專科的淘寶或者某治療環節的滴滴。我佩服他們的愿景,但是他們往往忘記了什么是真正的價值創造者。那么,在這個細分領域里,我做幾個方向性設想,也是追尋的目標:
1. 提升診斷治療水平的創新技術
2. 填補醫患信息不對稱鴻溝的方法
3. 醫療服務交易撮合和支付
4. 醫療信息結構化標準化工具
5. 醫療商業保險的上下游服務